是金子总会发光-对于职场人来说可能是句谎言

2019-11-19 17:31:353172

职场上遇到挫折时,常会有人这样安慰我们: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句话曾经确实给了我们无穷力量。


读书时期很多人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工工整整地写好然后贴在桌子的右上角,在写作文时也无数次引用,老师批阅时还会标注出来你引用了一句名言,然后给你加三五分。


但我想说,“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话对于职场人来说,或许是一个最大的谎言。


我们都知道,能发光的一定是光源,但事实上金子并不是光源,它只能反射光,如果周围没有任何光线照射的话,不管是金子还是钻石,都没法发光。当然这句话只是一个比喻,无需钻牛角尖,但我们必须搞清楚三个问题:认清自己是不是金子;所处环境能否让你发光;需要多久你才能发光?


1


认清自己是金子or石头


有一句反心灵鸡汤: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只要是石头,到哪都不会发光。我们必须承认,每个人的智商、情商都是不太一样,有人聪明绝顶有人平庸如常也有人愚笨到家,有人说话听者喜笑颜开,也有人说话听者如鲠在喉。


之前公司来了个实习生,一次领导问谁能联系一个重量级的KOL来撑下场面,实习生很积极地说他可以,领导很欣慰。两天后领导问结果,他一脸委屈地说:不好意思,我尽力了但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愿意来的。而此时距离发布会只剩下一天多的时间。实习生确实尽了力,但他怕挨批评也怕没面子,就没有主动跟领导说明进度。这不是瞎耽误事吗?


没有那金刚钻也就甭揽那瓷器活,好好的一块材料废掉了不说,还影响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


如果是块石头,那就耐心打磨自己,石头也可以成为有价值的艺术品;如果是块金子,那就努力让人发现挖掘出来,经过淬炼、提取,最起码让自己具备发光的条件。



2


合适环境才能发出光来


在知乎里看到一个回答,2016年一篇热文《我在部委这十年》,作者在某部委工作,30岁不到提副处,34岁成正处,故事非常激励人。答主的朋友在中央国家机关任职,知道那是一个部级架构,但人不多,一个司局十来人,一个处两三人,领导职数比人数都多,年纪轻轻就官至处长,不否认确实很优秀,但跟单位不同也有很大原因。


而答主的朋友清华毕业,在最忙碌的两办工作,工作卖力也很优秀,年纪与女处长相当,但他还只是个主任科员。他领导也很想提拔他,但无奈优秀人才多,领导职数少,还得接着等。


这让我想起《人民的名义》里巨贪处长赵德汉说过一句话:“在北京啊,一板砖下去,能砸倒一大片处长。”可见处长职数真不少,而且即使官阶相同,处长跟处长也不一样,所管事物不同,权力大小也不同。


我的AB俩朋友都毕业于名校,能力相当,毕业后,A应聘去了大厂,B则去了创业公司。三个月后,我们一起吃饭聊天,酒还不过三巡,B朋友就抱怨开了:创业小公司呆着真是没劲,想搞点大活动,谈点大合作,可是人家大厂根本不拿正眼瞧我们,即使真的有机会和大厂一起搞事情,话语权又是少得可怜。A朋友接腔,我们不太一样,都是别的公司找上门来谈合作,我们只要从中挑一家靠谱对路的就好了。


不要轻信“有能力的人在哪都一样”这句话,也不要轻信“是金子总会发光”。职场上混得好不好跟能力有关,但平台差距也严重影响你的才华施展。找准位置,你就是一条龙;找不准的话,大概就是条虫了。



3


要多久发出有价值的光


是金子总会发光,但是需要多久才能发光?10年?50年?100年?还是更久?


后台时不时会收到读者的吐槽留言,比如说明明觉得自己是部门里最努力最辛苦的那个,常常加班加到最晚的那个,对同事最热心最真诚的那个,可也是到升职加薪时没份的那个。他觉得很委屈。


你确实是一块金子,而且也给你放到了合适的平台环境,可就是觉得还没有成为一块让别人觉得有价值的金子。这样的金子在职场上有挺多的,他们偶尔发出若隐若现的光芒,领导似乎看得见又似乎看不见,领导很忙,可没有时间细细去看手下的兵有没有发光。


换言之,领导没有看到金子的价值。


潇洒姐王萧有句话被传得很火:“互联网时代没有怀才不遇这种事。”有网友解释说:“哪怕没有伯乐亲自来挖你,但你还是可以当伯乐出现在人群的时候撒欢儿跑一圈。”很到位。


所以,逮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就举起手,张开口,让“掘金者”看见你的价值。